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京西地区易地搬迁型村落乡土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路径研究”开题会议顺利召开 |
||
|
||
2025年1月10日,由我院奚雪松副教授主持的2024年度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京西地区易地搬迁型村落乡土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路径研究”在我校中以楼B201顺利召开开题会议。 会议邀请了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朱启臻教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于冰研究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王长松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部地理学院潘峰华教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李海龙研究员、北京市规划自然委员会门头沟分局综合事务中心张刚高级工程师担任咨询专家。课题负责人奚雪松副教授以及课题组成员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许立言研究员、我院王玉华副教授、我校人发学院郑昌辉副教授、刘超群副教授、园艺学院王翊加副教授和博硕研究生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奚雪松副教授主持。 会议伊始,奚雪松副教授代表课题组对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随后从研究背景、选题过程、目标任务、研究思路、时间计划、责任分工等方面详细地展开了课题汇报。并以门头沟区赵家台村为例,阐述了易地搬迁型村落老村乡土文化资源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基于地方感理论的乡土文化资源判别认定和价值阐释方法,探讨了如何通过新老村协同的方式开展易地搬迁型村落乡土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路径和机制。 在专家点评和深入交流环节中,与会专家对课题选题、目标任务、研究思路、时间计划等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并就课题开展的具体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针对课题的政策指引、研究方法、数据来源、案例借鉴、成果转化方向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同时,还就门头沟、房山等区域各类乡土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成功案例进行了分享和交流,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参考。 最后,奚雪松副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他感谢与会专家的精彩点评和建议,为课题研究明确了研究方向和重点,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指明了道路。课题组将认真梳理专家意见,加强各研究模块之间的协同合作,进一步深化研究内容,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本次开题会议的成功召开,为“京西地区易地搬迁型村落乡土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路径研究”项目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课题组所有成员都将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扎实开展研究工作,努力完成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京西地区易地搬迁型村落乡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方法的支撑,为推动北京乡土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贡献智慧和力量。 据悉,本项课题的获批有深厚的前期研究基础。2022年,奚雪松副教授获聘为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百师进百村”项目的乡村责任规划师,负责门头沟区潭柘寺镇赵家台村的乡村振兴特色营造方案编制。项目获2023年度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百师进百村”优秀策划方案奖。指导研究生邓泽宽、路畅、刘青、乔婧辉、孙壹然、姜煦武、梁诗繁、宋润辰等申报项目《“和”与“美”的情感天平:京郊易地搬迁型乡村保护与发展的困境及其成因探》荣获2023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赛道北京市级一等奖和国家级三等奖,实现我院学子在“挑战杯”主赛道上的突破。2023年还在房山区史家营乡设立了教授工作站,带领学生持续探索历史文化型乡村各类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途径。为立足于门头沟和房山两区的课题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供稿:奚雪松 供图:奚雪松 审核:张立伟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