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西北旱区农业节水抑盐机理与灌排协同调控” 进展交流和试验示范现场考察观摩会顺利召开 |
||
|
||
2021年7月4日-8日,康绍忠院士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西北旱区农业节水抑盐机理与灌排协同调控”进展交流和试验示范现场考察观摩会在新疆阿拉尔和库尔勒召开。本次活动旨在总结项目的最新研究进展,考察试验示范现场的建设情况和成效、商讨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研究方案。项目主持人康绍忠院士、项目追踪专家内蒙古农业大学史海滨教授、课题负责人中国农业大学毛晓敏教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李久生研究员、武汉大学伍靖伟教授、黄介生教授,研究骨干中国农业大学李云开教授和中国农科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孙景生研究员等及参与项目的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共4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7月5日上午,项目主持人康绍忠院士在进展交流会上首先介绍了项目的总体进展情况。康院士聚焦项目任务书中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着重介绍了项目五个课题土壤水盐动力学过程与量化表征、作物水盐响应过程与根区动态阈值、农田节水控盐灌溉技术与系统优化、农田高效排盐材料改性与结构优化、区域排盐工程模式优化与灌排协同调控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同时指出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面临的主要问题,对下一步聚焦解决西北干旱区节水抑盐重大问题进行了具体部署。 毛晓敏教授、丁日升副教授、李久生研究员、伍靖伟教授、黄介生教授分别代表五个课题做了进展总结报告。康绍忠院士和史海滨教授针对五个课题的汇报内容,在肯定各个课题所取得的进展外,对各个课题现有研究的不足及下一步的研究计划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康绍忠院士指出,土壤水盐动力学过程与量化表征研究所建立的多组分盐分运移模型应在新疆复杂田间条件下进一步验证,同时建议在模型中考虑冻融过程,以便模型能够更好地为实际生产服务;作物水盐响应过程与根区动态阈值研究应将作物对水盐胁迫的响应机制-耦合模型-作物水盐动态阈值-提升作物耐盐措施等研究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农田节水控盐灌溉技术与系统优化研究下一步工作应重点放在将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新疆大型膜下滴灌系统,评估所获成果对万亩以上大型滴灌系统均匀性、稳定性和安全性改进的效应;农田高效排盐材料改性与结构优化研究应与企业更紧密地合作,研究成果为产品研发服务,有利于研究成果落地南疆,解决实际问题;区域排盐工程模式优化与灌排协同调控研究要进行尺度提升,解决区域节水抑盐灌排协同调控问题,提出的暗管布置深度、间距及排盐组合措施等应在更大区域的实际生产中进行验证;要加强各研究课题成果的对接,共同为区域节水抑盐和绿色发展做贡献。史海滨教授建议各个课题应要更加密切关注西北干旱区土壤、气象等条件的特殊性,在制定农田土壤淋洗方案时,应考虑极旱高盐复杂条件下土壤性质变化(裂隙)对淋洗效果的影响,加强区域尺度内水盐动态变化及排盐效果监测。 7月5日下午,毛晓敏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高阳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肖洋博士后、武汉大学杨皓瑜博士和朱焱副教授分别做了“旱区盐渍化农田水盐运移模拟及盐分淋洗定额优化”,“极端干旱区棉花水盐阈值与抗逆能力提升”,“微咸水滴灌施肥系统灌水器堵塞过程、机理与调控”,“暗管外包料结构参数对排水的影响”,“区域多尺度组合排盐工程布局模型及应用”的学术报告,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课题的代表性成果。参会人员针对汇报和交流内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充分的讨论。康绍忠院士对交流会进行了总结,他表示经过项目组三年多的努力,项目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各课题应该继续努力,提炼、总结现有的研究成果,不断完善与提升,聚焦实际问题的解决,争取在“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模式”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为干旱区节水抑盐灌排协同调控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引领。 7月6日,项目组一行考察了在阿拉尔第一师灌溉实验站正在开展的基于多源遥感的水盐胁迫对棉花表型的影响、膜下滴灌土壤水盐运移与作物生长耦合模拟、基于稳定同位素示踪确定水盐胁迫对棉花水氮吸收的影响、微咸水滴灌系统灌水器堵塞机理、外源物质和盐分对棉花抗逆性的影响、棉田休闲期盐分淋洗定额及水盐平衡等试验研究。参会人员听取了项目组相关老师和研究生对正在开展试验的情况介绍,与在站研究人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试验示范区节水抑盐效果显著,棉花长势喜人,去年在1米土层含盐量0.6%的条件下膜下滴灌棉花产量达到478kg/亩。7月7日,参会人员在库尔勒考察和观摩了重大项目位于新疆建设兵团第二师27团的暗管排盐的试验及示范基地,试验示范基地的农户向参会人员介绍了铺设暗管给该试验示范基地农作物产量及其家庭收入带来巨大变化的情况。他介绍说,该地块之前的出苗率不到五成,2018年铺设排盐暗管后2020年番茄亩产达10吨,收入有了显著增加。参会人员还与第二师27团杨宏银政委进行了短暂的交流。杨政委表示水资源短缺和土壤盐渍化是影响新疆农业发展及稳定的主要因素,康绍忠院士带领的研究团队的项目对当地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合作。康绍忠院士指出,项目组到第二师27团试验示范基地考察观摩一方面是了解项目研究进展,同时也是大家学习兵团精神的一次好机会,是学党史、办实事的体现,希望项目组成员坚守试验一线,努力工作,为国家发展、民族兴盛做出自己的贡献。据相关人员介绍,项目在和田十四师224团试验示范基地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今年小麦已收获,亩产350公斤;2020年种的饲草亩产鲜草6488公斤;土壤盐分从实施前2017年的26.92mg/kg降低至2020年的3.15mg/kg。 新疆农垦研究院农田水利与土壤肥料研究所黄玉萍副研究员、石磊助理研究员、科研处王琼副研究员,武汉大学曾文治副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所王峰副研究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王军、王珍高工,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刘文丰教授、郝新梅副教授等一同参加了上述活动。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