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2019年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人物——康绍忠
发布日期: 2019- 12- 12 访问次数:

编者按:在2019年发布的《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中,我校康绍忠院士被评为2018年度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人物。该报告聚焦于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从多角度、多层面反映各年度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受到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高度重视。现转载该报告中康绍忠院士的优秀事迹,以飨读者。

2019年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研究生教育质量人物

人物简介

康绍忠,1962 年 11 月生,湖南桃源人。农业水土工程学家。

1982年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农田水利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5 年 和 1990 年原西北农业大学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毕业,分别获农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农业部作物高效用水武威科学观测实验站站长,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常委会主任、中国农业节水和农村供水技术协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业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高等学校农业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国家灌排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1993 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4 年获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6 年入选首届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998 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4 年首批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997 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1 年被评为教育部“教育部人才项目特聘教授”特聘教授,2006 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2010 年被英国兰卡斯特(Lancaster)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2011 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3 年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创新研究群体。

 

学术成就

康绍忠院士立足我国干旱地区,在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碳循环与能量平衡、作物需水量与节水调质高效灌溉理论及新技术、旱区主要作物水肥药一体化调控机理与综合技术模式、干旱内陆区农业节水抑盐机理与灌排协同调控、变化环境下干旱区流域尺度水资源转化与科学调控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研究成果发展了旱区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碳循环理论与作物耗水计算方法,提出了旱区主要作物的需水指标与灌溉制度,创建了基于生命需水信息的作物节水调质高效灌溉理论与技术体系,建立了河西走廊主要作物水肥药一体化调控综合技术模式,创立了旱区流域尺度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控理论及应用模式。

相关研究成果被编入美国著名大学土壤学教材 The Nature and Properties of  Soils(第 14 版)和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植物生理学(第 7 版)》以及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组织编写的介绍全世界最先进灌溉农业节水技术的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and Management for Water Saving in Irrigated Agriculture,并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水利部、建设部、农业部 5 部委联合颁发的《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列为重点推广的农业节水技术,并获专利12 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3 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3 项、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 项、部省级科学技术一等奖 7 项、二等奖 4 项,主笔完成的战略咨询成果“关于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发展适水农业的建议”获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2006 年获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国际农业节水技术创新杰出成就奖(该年度全球唯一获奖者)。主著和合著学术著作与教材 16 部,其中《西北旱区流域尺度水资源转化规律及其节水调控模式——以石羊河流域为例》《农业水土工程专论》《中国节水农业》《中国北方主要作物需水量与耗水管理》获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海河流域农田水循环过程与农业高效用水机制》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分传输理论及其应用》《西北地区农业节水与水资源持续利用》分别获 1992 年水利部首届优秀水利科技专著出版基金和 1996 年首届中华农业科教著作出版基金资助。《西北地区农业节水与水资源持续利用》获 2001 年度国家优秀科技著作三等奖,《西北旱区流域尺度水资源转化规律及其节水调控模式——以石羊河流域为例》2011 年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全国“三个一百”原创性图书出版工程。

先后在国内外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500 余篇,其中《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 176 篇、《工程索引》(EI)收录 150 篇,SCI 引 用 5000 余 次,H 指 数(Web of Science)45;发 表 在 Journal of Hydrology 上的 Analysis of impacts of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human activity on streamflow for a river basin in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等 5 篇论文为 ESI 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发表在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上的 Improving agricultural water productivity to ensure food security in China under changing environment:From research to practice 一文被评为 2018 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曾连续 5 年入选Elsevier“2014、2015、2016、2017、2018 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发起并成立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并任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主任;创建旱区农业水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发起并成立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创建农业部作物高效用水武威科学观测实验站,领导建成 了我国第一个农业水土工程国家重点学科,领导建设了“农业高效用水”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发起并成立全国农业高校水利土木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并任主任;组织了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ater-saving Agriculture and Sustainable Use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Improving Water Use Efficiency in Agriculture—from Molecular to Regional Scale,Water and Food Security under Changing Environments,Hydrological Processes in Agro-ecosystems and Sustainable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Arid Land under Changing Environments,Responses and Adaptations of Plants and Ecosystems to Changing Environments,Agro-hydrological Model and Precision Water Management 以 及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一次至第八次学术年会和石羊河论坛等一系列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作为 Guest Editor 主编了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节水农业专辑(2004 年第 55 卷 407 期,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8 年IF=5.354)和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变化环境下农业水生产力提升专辑(2017 年第 179 卷,Elsevier,2018 年 IF=3.182)。

主持全国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和核心课程指南编写;多次主持和参与全国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发展战略报告编写,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水利科学与海洋工程学科发展战略报告编写,多次参与国家相关部委的战略咨询研究,2004年 8 月获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办公室颁发的“在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做出重要贡献者”荣誉证书。

 

研究生培养经验

驻守三尺讲台,浸润学子心田,源于康绍忠院士对教育事业的爱。
在日常教学方面,他严于律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给学生树立了优秀榜样。在学风建设上更是严谨再严谨,对学生的每一篇论文稿件都会逐字逐句耐心修改,就连标点符号都要达到标准,有时候康绍忠院士批改的内容竟会比论文初稿内容还要多。多年来,康绍忠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为增强课程育人实效,激发同学们对水利类专业的兴趣。他积极参与本科教学改革,倾心打造出本科核心素质课“中国水问题与科学应对”,带领包括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奖获得者等在内的名师教学团队,多次集体备课。自课程设想产生开始,大到课程体系搭建,小到图形表格引用,他始终和团队教师一起反复论证,精雕细琢。课程所展示的第一手数据与案例,都是他长期从事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的心血积累,课程开设后,选课人数不断攀升,许多非水利类专业的同学也慕名前来听讲。心系“三农”并将科研成果写在大地上。

在科学研究方面,康绍忠院士强调在培养研究生时,除了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更注重学生科研精神与严谨治学态度的培养。在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康绍忠院士就“做科学研究的几点体会”与师生进行分享交流,他认为科研工作者应具有家国情怀,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紧密联系起来;科研工作者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不畏艰难、持之以恒地向着研究目标努力;同时要有国际视野,要向全世界最优秀的科研团队潜心学习,努力在科研领域上达到世界一流水平。a 为培养出更多具有“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三农情怀的优秀人才,康绍忠院士从零起步,带头创建了中国农业大学石羊河实验站。

“要有梦想,要能坚持,要会包容,要懂感恩”是康绍忠院士对于中国农业大学 2018 级新生的期望,同样这是他对所有大学生、研究生的寄语。康绍忠院士说:“作为一名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必须自己首先做到。”在他的带动下,团队老师和学生们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是农民,满脸灰尘、一身汗水地在荒漠地上摸爬滚打,风雨无阻,耕地、播种、栽培、收获,样样在行;他们是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一次次从田间取样、测样,到实验室中分析测定、整理资料、思考创新、硕果累累;他们是公益践行者,组织“农民开放日”技术服务推广运动,成立“农民节水技术田间学校”,编写节水培训教材,指导农民学员制定实验计划,开展技术人员对农户、农户对农户的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和培训。
正是这样的言传身教和良苦用心换来了实实在在的回报,经他指导的博士研究生 75人、硕士研究生 75 人、博士后和访问学者 9 人,已有 39 人成为教授(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和博士生导师,21 人成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和硕士生导师。培养的研究生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2 人、提名奖 1 人,获北京市等省市级优秀毕业生称号 18 人;先后为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主讲“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科学研究方法”“生态水文学”“土壤水动力学”“农业水文学”等课程,为本科生主讲“中国水问题与科学应对”“农田水利学”“土壤与水”等课程,指导本科毕业论文和 URP100 余人,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 项、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1 项、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1 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特等奖 1 项(当届唯一的特等奖)。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农学专业条件差,实践内容多,研究耗时长,但是这些年来为了收集第一手实验数据,康绍忠院士长期深入田间地头,足迹遍及陕西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等地,克服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他严谨治学、不畏艰险的科研精神影响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尽管康绍忠院士在学术领域取得了瞩目成就,但在他所指导的学生心中,最引以为豪的还是他日常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跟着他学知识、学为人,谈理想、谈坚守、谈情怀,无论前方几多坎坷,也会毅然选择勇敢地面对困难挑战,平和地迎接机遇、看待荣誉。

 

摘自《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2019》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