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暑期社会实践】水院同学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巴里坤县社会实践(图文) |
||
|
||
(赴巴里坤县社会实践小队 供图) 7月23日至8月1日,我院同学远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巴里坤县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本次社会实践以弘扬优秀民乐文化为主题,传承农大百年精神为宗旨,同时肩负着为我校搭建新的社会实践平台的重任。巴里坤县被誉为“草原上的明珠”,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国蒲类国的原址,同时也是丝绸之路的起始重镇。 24日下午,经过26个小时的颠簸,小队顺利抵达目的地巴里坤县城。稍作休整,晚上大家跟随县团委的古丽老师一起参加了一年一度的篝火晚会。篝火晚会起初是草原人民一种传统的欢庆形式,而哈萨克族的篝火晚会则更有其特色。队员们分成三组展开工作,有的负责摄影,有的负责详细记录整个篝火晚会流程,还有的则融入到其中,去感悟体验。起初有几个人在草原上点起一堆篝火,草原上四散休息的人开始往火堆旁聚拢,待人数达到一定数量,大家就不自觉得开始舞动起来,也有的人放声高歌。哈萨克族的舞蹈艺术和其它艺术一样,生动地反映了哈萨克人们的生活风貌,具有浓厚的牧业生产特点。哈萨克人用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抒发内心的哀乐。每一个哈萨克人都是很好的骑手,所以他们的舞蹈以骑马为题材的较多。如《黑走马》,紧张有力,表现出了草原上骏马奔驰的矫健姿态。其它如挤奶、剪毛、擀毡、编席等生产活动,都在舞蹈艺术中得到表现。 在随后的几天里,小队着重对哈萨克族民乐的来源、构成、节奏、曲调等方面进行了深度探索,25日参观的哈萨克民族风情展为大家解答了哈萨克民乐的来源。哈萨克民族是马背上的民族,在其游牧迁徙的过程中逐步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最终发展成了自己独特的民乐文化。一些音乐源于口头长诗,如一些叙事长诗和爱情长诗。口头文学在哈萨克民族的地位相当重要,一些口头诗人将诗结合音乐以便更易于传播和记忆。同时哈萨克族的音乐还来源于日常生活,在草原上一望无际,人们放声歌唱传达信息,抒发情感。最先是模拟如风雨声,雷电声,马鸣声等自然乐音,渐渐发展出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 小队在社会实践期间多次深入农牧民家中,与他们亲切沟通哈萨克族民乐文化。调查发现,节奏是哈萨克民乐文化的精髓。哈萨克族的音乐通常由比较简单的乐器演奏,如冬不拉,杰特肯,霍步子等。由于乐器本身构造并不复杂,其音域就有很大限制,与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如竹笛、古筝、葫芦丝、扬琴、琵琶等相比,哈萨克族乐器表达音乐的能力有很大不足,因此强烈清晰地节奏是哈萨克族音乐的唯一“出路”。换句话说,哈萨克族民乐文化的情感比较单调,表达思想单一,虽地处汉族与多个少数民族的交汇融合之地,其音乐文化并没有得到很大的弘扬和发展。在探寻民乐文化之余,小队也体验了当地的哈萨克民族风情文化。深入农户家中,队员看到具有民族特色的装饰品,浓郁的奶香味充斥着整个房间,游牧民族特征异常明显。农户们也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用自家最好的食物来招待。 走进巴里坤,领略新疆汉文化的深厚久远,节庆风俗,美味饮食;品味浓郁的哈萨克民族风情和蒙古族的敖包相会。每年夏季一年一度的丝路文化旅游观光会,欣赏到草原上哈萨克族的赛马,叼羊,姑娘追,马上拾银,赛骆驼,阿肯弹唱等传统比赛项目;还可以逛庙会,观花灯,看社火,感受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的和谐之曲。30日小队在当地的敬老院和武警边防部队进行了演出,进一步增进了与当地人们的感情。 8月1日,小队完成了本次实践任务,和当地一直陪伴大家的团委老师依依惜别。通过本次社会实践,队员们对于少数民族的民族音乐文化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小队的团结协作,不怕脏不怕累的实践精神给当地领导和居民留下了深刻印象,圆满完成了探寻优秀民乐文化,传承农大百年精神,为我校搭建新的社会实践平台的重任。 [通讯员 金辰 报道] 编辑 鲁萍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