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赴河南小浪底水库及周边地区实践小分队开展实践活动(图文)
发布日期: 2011- 08- 02 访问次数:

队员们在当地展开了为期3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通过了解小浪底水库的建成情况、大坝的设计结构、水库周边的生态现状以及水库给当地带来的经济效益,来补充提高队员们的专业知识和提高个人的社会素养,同时,队员们也给当地居民进行了一些科普知识的宣传。

714,队员们一早在当地联系人郭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小浪底库区进行参观学习。队员们了解到,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干流上的一座集减淤、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它的主要作用是控制黄河洪水,可以基本解除黄河下游凌汛的威胁,减缓下游河道的淤积。期间,队员还了解到,在气候相对干燥的北方,小浪底水库还可以利用其长期有效库容调节非汛期径流,增加水量用于城市及工业供水、灌溉和发电。郭老师总结性到:“它处在承上启下控制下游水沙的关键部位,基本上控制了黄河输沙量的100%。”该队队员们从库区北部进入,由北及南,先参观了拦河大坝。拦河大坝属于斜心墙堆石坝,坝体宏大。随后,队员们来到了小浪底博物馆,进一步地了解了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历史。将近下午时分,队员们顺着坝体来到坝后泄洪建筑物,恢弘的排沙洞和泄洪洞与坝体浑然一体,宛如一头苍鹰横卧在丛山峻岭之中,再加上郭老师说到引水发电系统也在枢纽的左岸,它的年平均发电量为51亿千瓦时,相当可观”,让队员们深受触动。

715,队员们继续呆在库区,独立地对周围生态环境结构进行调研。经调查发现,库区的植被覆盖率比较低,生物物种比较单一,区域以小红碎石为主,这种石头是大坝建成后的产物,上面只能生长一些耐旱的针叶植物。同时,周围的建筑物及一些娱乐设施对水质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鱼虾类很少。但周围的高山上动植物较多,属于典型的温带半湿润地带气候生态圈。

716日,队员们主要在洛阳市新安县进行人文和社会经济调查。新安县是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经调查了解到,新安县以前是一个以煤炭工业为支柱的城市,小浪底水库的建成,不仅做到了节能减排,缓解能源紧张,还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事业的发展,龙潭大峡谷景区的崛起多半就归功于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节流和宣传。

3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很快就过去了。队员们在相互交流了自己的收获,宣传委员李梓铭认真地说:“这是我在大学中的第一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了解小浪底水库工程,我认识到水利水电的确是一项造福人类的宏大事业,以后要更加认真学习才行,而且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也是一个我们年轻一代的迫切而重要的任务,我们要把水库建设的更加生态,更加环保。”

 (编辑 任玮)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