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校友:优秀共产党员孙英杰模范事迹报告会 |
||
|
||
6月20日晚,在主楼报告厅召开了“杰出校友:优秀共产党员孙英杰模范事迹报告会”。原校党委书记艾荫谦为大家讲述了水院66届杰出校友、优秀共产党员孙英杰三十年援藏的模范事迹。院长王福军出席了本次活动,报告会由水院分党委书记杨培岭主持。参加本次报告会的有水院研究生、本科生的党员、预备党员、积极分子,还有广大水院教职工。 本次报告会是以建党90周年为契机召开的主题教育活动,以增进广大师生群众对党先进性的学习和热爱。报告会中,艾荫谦为我们讲述了水院66届毕业生、优秀党员孙英杰积极投身援藏事业,坚持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用泪水、汗水甚至是生命书写了自己为西藏奉献一生的光辉事迹。通过介绍其舍家为祖国、坚持到群众中去的感人历程,引发了在场听众对自身“如何做一个好党员”的深刻思考。 孙英杰是1966年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农田水利系农田水利专业本科毕业生,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他放弃了留在北京的机会,选择与爱人一同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投身基层建设,1966年7月他被分配到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水电局,从而开始了他三十年的援藏生活。 1969年,孙英杰有由拉萨市水电局来到尼木县,当时,全县没有一座电站,作为全县唯一一个懂水利水电的技术干部,他觉得自己有一种沉重的责任感和义务。他克服了语言不通、设计没有图纸、绘图没有三角板、施工没有机械、环境恶劣等一系列困难,几个月的奋战后,电站竣工了,结束了尼木县没电的历史。在第一座水电站正常运转之后,他又投入到东风水渠等一批工程的勘探施工中,既是工程总指挥又是不知疲倦的壮工,脸上一层层脱皮,手上的冻疮,嘴唇的裂口,牙齿耳朵里的土沙,没有消退他的意志,感冒发烧40度也不离开工地。 把高原当故乡,把藏胞当亲人,孙英杰坚持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大无畏的奉献牺牲精神,把最好的青春年华放逐在了尼木的山水间。母亲临终,他未能送行,80多岁的老父亲无人照顾,而他为了工程的建设必须坚守在工地,只能写下一封封饱含歉意的家书。群众的挽留和工程的需要使得孙英杰四次放弃了调回内地的想法。据不完全统计,他在尼木工作18年间,主持修建了85项水电工程,其中,中小型水电站6座,桥梁、闸涵77个,水库2座,这些水利工程使尼木县成为全区最早实现水利化的县,全县耕地保灌面积达到98%,尼木县在70年代摘掉了吃返销粮的帽子,成为西藏自治区农业水利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1986年,曾历任尼木县农牧科副科长、科长、副县长、县委常务副书记的孙英杰被调到冒都行署任副专员、地委副书记。普松乡措杰水库一带水质硬,人畜饮后都要腹泻,孙英杰在这艰苦的环境里一干就是三年零八个月,建成了库容160万立方米的全区较大水库。1990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西藏时明确指示,要把开发“一江两河”作为加快西藏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孙英杰被自治区政府从昌都调到了“江河办”任副主任。临行前,人们先给他的整整装了两麻袋的哈达便是他这些年来“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最好例证。到“江河办”任职后他更是勤勤恳恳,到任两个月就跑遍了大部分项目工地,对正在开工和准备开工的项目的地理环境、地质地貌、水源情况及规模大小都摸得一清二楚。在江河办三年,他中午几乎没有按时吃过饭,经常加班到凌晨3、4点,没有因为身体的病痛影响过一天工作。1994年、1995年,孙英杰连续被评为“国家优秀公务员”。 1996年8月,仍在拼命工作的孙英杰没料到死神正迅速向他逼近。他浑身越来越无力,肝区疼的厉害,住进医院后就一直进入半昏迷状态,黄胆指数比常人高出30倍,长期的缺氧和劳累过度造成了肝损伤,引起了干细胞坏死症。1996年10月14日,孙英杰走完了他53岁的人生历程,结束了他在西藏三十年的拼搏与奉献。 报告会最后,杨培岭总结说道:“我们为孙英杰校友的英年早逝感到惋惜,也为他无私奉献的精神所鼓舞,他是我们水院的骄傲,我们应该以他为榜样,坚持作为党员的优秀本色,努力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去。”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